作者: 时间:2022年03月31日 15:43 点击数:
新冠疫情,牵动人心。
那并不是一个个数字,而是一个个跟你我一样的人。
而我们对传染病、流行病或者病毒又了解多少呢?
推荐以下几本书,让你更好的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是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沉寂五年之后第一部长篇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故事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小说已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
余新忠:1969年6月生,浙江临安人。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16年4月,当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和论述我国古代明清以来到民国期间,重大疫情的发生、发展与当时社会影响的著作。该书从明代中期开始,选择在历史上涉及面较大且影响范围广的历史重大疫情进行综合的论述和研究,书中除了概述疫情的基本情况外,侧重于个案研究,精选几次影响重大又情况特异的大疫加以比较细致的探讨,从各个侧面展现暴发大疫的原因、影响,勾勒并检讨面对大疫,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包括个人)的反应,最后总结出一些值得令人重视的经验教训。
【美】卡尔·齐默:知名科普作家,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科学和环境写作。写过多本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品,包括《演化》《在水的边缘》《万物身刻》等,曾于2007年摘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这一奖项是该领域的桂冠荣誉。
本书讲述了关于十二种病毒的故事,分为了四类,这些病毒都是代表性的,可以说即使你不认识这个病毒也会听过这个病毒所会带来的疾病,而这些疾病有的已经可以被治愈,有的却依然是医学界的难题。读完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普林斯顿大学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1984年出版了首部非虚构作品《第一道光》并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十年后,普雷斯顿推出了另一部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该书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
本书一开始就对埃博拉进行了常规介绍,并阐述了作为一种如此恐怖的传染病,埃博拉为什么没能在全球暴发。本书以小说般生动的笔法,通过大量描写和渲染,体现了人类在埃博拉面前的脆弱和抗击埃博拉时的英勇。本书像一幕电影,会带着你走近这种神秘而古老的病毒,让你坐在安全的观众席上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杀人见血的病魔带给当事人和社会的恐惧和紧张。
【美】威廉·H·麦克尼尔:1917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后于康奈尔大学取得历史博士学位,返芝加哥大学任教至1987年。芝加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伊拉斯谟奖等,同时也是作为首位非欧洲人士获得伊拉斯谟奖。
【法】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美】约翰·M·巴里:《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的撰稿人,著作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其著作《细胞变异》被译成12种语言出版,《潮起—1927年密西西比河洪水及其对美国的影响》获“史密斯奖”、“南方图书奖”等众多奖项。《大流感》被美国科学院评为2005年度最佳科学/医学类图书。
《大流感》讲述了1918年全球性大流感故事的始末,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肆虐全球的过程,是一部关于20世纪科学与医学的传奇。1918大流感的死亡人数最初估计为2000万,后增加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