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2022年03月31日 15:37 点击数:
该书作者展现了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氛的怀念,讲述了一个家庭餐桌和厨房里的光阴故事。通过回忆儿时的饮食生活,作者用细致的笔调描绘点滴细节,讲述家长里短,并用张张菜谱勾画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这本散文集纪录的是那样的一个年代,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氛的怀念,一个家庭餐桌和厨房里的光阴故事。作者以母亲和家族故事出发,写饮食更写人间世态,彷佛读到当年林文月的《饮膳札记》。
本书主要围绕着厨房饭厅,围绕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让人们看到,原来,幸福就是这个样子的。也许最能抓人的,正是作者把幸福写成这样平常中见不平常的那分功力。诚如作者自己在序文中说的那样:“平常,就是最恒久的思念”。人的味觉是最顽固的,童年时候的味觉会影响人的一辈子。
作者简介
王宣一
(1955-2015)
浙江世家之后,传统饮食文化记录者,作家。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时报周刊》编辑,离开媒体后从事文字创作,1990年起开始发表作品,连续两年拿下台湾联合报文学奖。江浙世家的身世背景,使王宣一从小就培养了敏锐的味蕾,并因此获邀担任餐厅顾问,同时受邀撰写美食专栏。2003年,她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追忆母亲的散文《国宴与家宴》,引起广大回响。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塞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萨默塞特·毛姆
(1874-1965)
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毛姆于1928年定居法国地中海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65年12月16日于法国病逝。
本书以作者个人成长为主线和主要情节,讲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艰难的求学过程、八九十年代蓬勃朝气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憧憬。小说因为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而在内容上较为全面,可以视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技术性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生风情画。主人公作为一位法律人士,始终恪守着他的追求:他却只想做大浪之中、航线之上灯塔航标的一个守望者,尽可能为那些一时迷失方向的弄潮人提供一点行进的引导和安全的保障。
大风
(1960-)
本名刘亚平,二级高级法官。曾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审判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级巡视员。
内容梗概
本书文字成熟剔透,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最丰富的韵味,体现在最简洁的话语里,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汪曾祺的这部作品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且饶有趣味。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却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阁大无比的壮观场景。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下笔,发人深省。
汪曾祺
(1920-1997)
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师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也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底调至北京京剧团(院)任编剧。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
《城门开》讲述了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北岛
(1949-)
本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洛哥阿格那国际诗歌节诗歌奖、古根海姆奖、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本书是当代文学大家余光中遗作,以诗性的语言写散文,以散文的文采写评论,情感深沉真挚,文风厚重深刻,是其晚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初次结集出版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诗歌、评论,并由余光中之女余幼珊深情代序,追忆一代大师最后生命中的智慧时刻。书中包括余光中深情怀念亲人、友人的抒情散文、晚年仍致力于文学、艺术研究而作写的评论,散文、书评、诗论、乐评,涵盖余光中创作的四度空间:诗、散文、评论、翻译,内容丰富、广博、不拘一格。以诗性的语言写散文,以散文的文采写评论,情感深沉真挚,文风厚重深刻。是其晚年创作的集大成作。
余光中
(1928-2017)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